疫情前后的“印度”与地区和区域集团的贸易模式

根据 PHDCCI 开展的一项关于“印度与地区和区域集团的贸易模式:疫情前后的比较研究”的研究,尽管印度的出口竞争力增强,且印度于 2010 年与东盟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但印度与东盟国家的贸易逆差从疫情前的 190 亿美元增加到疫情后的 350 亿美元。

研究显示,疫情后,印度与 11 个地区和区域集团存在贸易逆差,包括西非、其他南非国家、南部非洲关税同盟 (SACU)、拉丁美洲、东亚(大洋洲)、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EFTA)、其他西亚、东盟、其他独联体国家、西亚-海湾合作委员会和东北亚,而疫情前与这些地区的贸易逆差为 13 个。

其中,与 7 个地区和区域集团的贸易逆差增加。这些地区包括东亚(大洋洲)、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EFTA)、西亚 (GCC)、东盟、其他西亚、其他独立国家联合体 (CIS) 国家和东北亚。

在疫情前后,印度对各地区和区域集团的出口并没有以相同的速度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的出口表现在疫情后的几年里表现出了显著的韧性,因为该国的出口年复一年创下历史新高;2022-23 年为 7760 亿美元,2023-24 年为 7780 亿美元。疫情后,印度在 19 个地区和区域集团中的 17 个地区实现了平均出口正增长。

印度对包括欧盟和其他欧洲国家在内的欧洲国家的出口平均增长了约 20%,而对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出口增长相对温和,约为 7%。在美洲,北美和拉丁美洲两个地区均实现了 16% 的正增长。

该研究称,“印度进口的增长一直高于其在各个地区和区域集团的出口增长。印度从西非、北非和中非共和国进口的净平均增长率呈负增长趋势。相比之下,从疫情前到疫情后,印度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南非关税同盟、西亚、东北亚、东盟和欧盟等地区的进口增长率上升了约 20%。”

PHDCCI 的研究还建议政府重点降低经商成本,包括资本成本、电力/能源成本、土地成本和土地可用性、物流成本、劳动力成本,提高经商便利度,增强国内制造业的竞争力。

探索新的自由贸易协定 (FTA),实现更大程度的一体化并促进出口。此外,应升级和扩大包括铁路、公路和港口在内的出口基础设施,以降低该国的物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