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正在向第三名迈进吗?

过去十年,印度的崛起重塑了地区和全球格局。自Narendra Modi 于 2014 年上台以来,印度经济已从第十位跃升至令人瞩目的第五位,一些分析师预测,到 2027 年,印度将超过日本和德国,成为第三位。

这个国家充满了乐观情绪。基础设施建设硕果累累、股市飙升、手机制造业不断发展,都证明了经济正在发生动态转型。

难怪 Modi 热衷于大肆宣扬“中国加一”战略,鼓励各国减少对华投资(并增加对印度的投资)。

但印度是否拥有它声称拥有的实力和影响力?在今年大选之前, Modi 领导的印度人民党 (BJP) 向全球有效地推销自己,称自己注定会取得压倒性胜利。但结果却是印度人民党支持率大幅下降,这让人大吃一惊。

鉴于 Modi 将印度人民党的成功与印度的成功等同起来,他是否在不知不觉中让自己和国家走向了失败?

印度的温和崛起

自“印度制造”计划启动以来的十年里,印度在全球工业产出中所占比例仅为 2-3%,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以来几乎保持不变。考虑到选举后经济改革的黯淡前景,印度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愿望很难令人信服。

印度储备银行前行长Raghuram G. Rajan 明确表达了对政府痴迷于以牺牲服务业为代价扩大制造业的担忧,警告称这将剥夺印度工人所需的就业机会,并从长远来看破坏经济增长。

Rajan 对印度制造业的悲观情绪不无道理:从国际上看,供需失衡加上产能过剩限制了全球需求,印度扩大制造业足迹的空间很小。与此同时,印度尼西亚、越南和孟加拉国等其他新兴经济体也在忙于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进入其制造业,加剧了与印度的竞争。

Rajan 认为,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制造业的阶梯都变得越来越难爬。熟练劳动力的短缺是制造业的关键要素,这一短缺继续困扰着印度。这种短缺影响到多个行业,其中建筑业在 2022 年的短缺最为严重,估计约为 85%。IT、技术和制造业都面临着约 84% 的技能短缺。

根据印度贸易促进委员会下属的印度商业贸易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印度工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 8 年,而中国工人的受教育年限为 14 年。此外,日本有80%的劳动力和韩国有96%的劳动力接受过正规的技能培训,而印度只有5%的工人接受过正规的技能培训。

在手机制造业,由于缺乏符合苹果质量控制标准的零部件制造商,印度在向上游转移方面面临重大困难。据《金融时报》报道,塔塔集团霍苏尔工厂生产的iPhone外壳的拒收率高达50%,远未达到苹果零缺陷的要求。

土地和劳动力限制也阻碍了印度的工业化进程。2014年上台后, Modi 政府试图为工业和基础设施项目简化土地征用程序,但修改土地征用法的尝试遭到了政党、农民组织和民间社会团体的强烈反对。由于抗议活动广泛,缺乏政治共识,政府不得不退缩。

由于印度人民党在最近的选举中未能获得国民议会的多数席位, Modi 政府将不得不依靠其盟友组建政府,从而削弱其进行任何改革(包括土地征用)的权力。在印度,征用土地确实困难且耗时。平均征用约 50 英亩土地可能需要 10 个月到两年的时间。阻碍这一进程的不仅仅是政治和社会抗议。对土地法的无知和不透明的定价也使情况复杂化。

印度将走向何方?

“印度制造”运动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尚未实现预期的变革性影响。实施土地改革的持续斗争和劳动力技能提升的缓慢步伐表明,印度可能在制造业方面陷入死胡同。如果不解决这些根本问题,印度就有可能在全球制造业主导地位的竞争中落后。

印度的经济格局呈现出鲜明的二分法。一方面,印度有一个高生产力、全球一体化的正规部门,仅雇用了 10% 的劳动力。该部门在服务业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中蓬勃发展,IT 和制药业是国际典范。这些行业主要在城市,需要熟练工人,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差距。另一方面,高达 90% 的劳动力仍然被困在农业和城市非正规活动等低生产力部门。

这种两极分化是印度实现经济抱负的障碍。预期的低技能制造业岗位的涌入仍未实现,而这些岗位对于将东亚数百万人提升为中产阶级至关重要。基础设施问题使问题更加严重。印度基础设施薄弱,无法满足现代即时库存管理的需求,阻碍了企业将印度纳入其全球供应链。更自由的劳动法面临激烈的政治阻力,进一步推迟了转型。更具包容性的经济未来的前景取决于克服这些系统性挑战。

印度未来的繁荣取决于有效利用年轻人才和克服这些系统性问题。民粹主义的转变伴随着威权主义和多数主义的言论,旨在防止可能破坏执政联盟稳定的经济不满情绪。印度的经济增长是由高技能、资本密集型的​​服务业而非制造业推动的,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印度创造的就业机会较少。因此,失业率(尤其是年轻人的失业率)仍然很高,25 岁​​以下的毕业生中有 42% 失业。印度的不平等现象十分严重。

Nitin Kumar Bharti、Lucas Chancel、Thomas Piketty 和 Anmol Somanchi 为世界不平等实验室撰写的一份报告显示,最富有的 1% 人口占总收入的 23% 和财富的 40% — 这是自 1922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作者质疑,在没有重大社会和政治动荡的情况下,这种差距能持续多久。

Modi的商业友好型经济战略旨在刺激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和提升印度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然而,Modi 政府的社会政策一直是一个争论点。批评者认为,政府的言论和行动边缘化了穆斯林社区,营造了一种恐惧和排斥的氛围。

例如,《公民身份修正法》(CAA)和《国家公民登记册》(NRC)等政策被视为歧视穆斯林。尽管经济改革旨在造福全体公民,但社会分裂可能会破坏这些努力,造成社会动荡,疏远很大一部分人口。此外,穆斯林的边缘化可能导致很大一部分劳动力的利用不足。经济增长只有在具有包容性时才是最可持续的,确保所有社区都有平等的机会为经济进步做出贡献并从中受益。疏远任何群体的社会政策都会阻碍这种包容性。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正面临一个关键时刻。印度 68% 的人口年龄在 15 至 64 岁之间,每月有 100 万人年满 18 岁,这个国家正处于人口红利的边缘 — 或者说是灾难。新兴经济体的传统道路是从农业向制造业转型,为非熟练劳动力提供更具生产力的就业机会。普遍的失业和日益加剧的不平等是莫迪选举受挫的关键。解决办法在于印度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

为了利用其丰富的劳动力,印度必须制定一项优先考虑其主要资源的经济议程:低技能劳动力。

这一重点可能是印度未来几十年的比较优势。对于印度的政治领导层来说,挑战是显而易见的:改变经济格局,创造可获得、体面的工作,并避免迫在眉睫的人口灾难。更具包容性的增长模式包括投资教育、医疗保健和社会福利计划,以提升弱势群体。

此外,可以定制诸如生产挂钩激励 (PLI) 计划之类的政策来支持中小企业,确保增长具有广泛性和包容性。